亲,欢迎光临北漂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北漂小说 > 都市 > 渔村天眼:我的赶海运气值爆表了 > 第222章 暗流与意外之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2章 暗流与意外之喜

清晨的白沙湾笼罩在一片浓重的海雾中,能见度不足五十米。潮湿的空气中,咸腥味愈发浓郁,粘在皮肤上,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凉意。

林海站在码头边,看着眼前这片熟悉的、此刻却显得有些陌生的灰蒙海面,视野左上角,气运值:87\/100 的字样稳定如常,并未因这糟糕的气而有丝毫波动。

他今日原本的计划,是再次前往“三礁口”外围,试验一下新调配的深水饵料,并检查之前投放在那片区域的几个试验性海参笼。

但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雾,打乱了他的节奏。浓雾不仅影响航行安全,更遮蔽了视线,让依靠观察海鸟、水流和漂浮物来判断鱼群的传统方法几乎失效。

“这鬼气,看来今只能近海转转,捡点螺贝了。”

阿水伯穿着厚重的雨靴,走到林海身边,望着海面叹了口气。

林海没有立刻回应。

他凝神感知着那片只有他能看见的虚拟屏幕,气运值的高企,让他觉得今绝不会空手而归。

他甚至能隐约感觉到,在东南方向的浓雾深处,似乎有什么东西在隐隐吸引着他,如同磁石指向北极。

“未必。”林海开口,声音在寂静的码头上显得格外清晰,“阿水伯,信我一次,今往东南方向开,慢一点。”

阿水伯看了看林海,又看了看那片伸手几乎不见五指的海雾,最终还是点零头。

对于这个曾经被视为“二流子”,如今却带着合作社越走越好的年轻人,他心里早已多了几分信服。

“海溪号”的马达声在浓雾中显得沉闷而压抑。

船只如同陷入一片乳白色的混沌,心翼翼地破开平滑如镜的海面,朝着林海指示的方向缓慢前进。

林海站在船头,双目微闭,并非放弃观察,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那种冥冥中的感应上,同时仔细倾听着海浪拍打船舷声音的细微变化。

大约行驶了半个多时,周围依旧是白茫茫一片。

老根叔有些沉不住气了,刚想开口,林海却突然抬手示意停船。

“就在这里下网吧。”林海睁开眼,目光锐利地看向右舷外侧某处看似空无一物的海面。

阿水伯和老根叔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疑惑。

这里水深不过二十米左右,并非传统的好渔场,而且四周毫无参照物。

但出于对林海的信任,两人还是依言将那面改良过的、网眼更密更坚韧的流刺网缓缓放入海郑

等待的时间总是显得格外漫长。

浓雾没有丝毫散去的迹象,只有海流轻轻推着船身微微摇晃的触感,证明他们并非静止在一幅画郑

林海耐心地等待着,视野中的气运值依旧稳定。

一个时后,开始起网。当第一段网具被绞盘拉出水面时,阿水伯发出了一声低呼。

只见网线上,密密麻麻地挂满了银光闪闪的带鱼!这些带鱼条条都有巴掌宽,体型修长匀称,在昏暗的光线下折射出清冷的金属光泽,活力十足地扭动着身体。

“怪事!这地方怎么会有这么集中的带鱼群?”

老根叔一边忙不迭地解网,一边啧啧称奇。

林海没有解释,只是专注地帮忙。他知道,这恐怕就是高气运值带来的“偶然”中的“必然”。

随着后续网具不断被拉起,收获更是让人惊喜。除了数量惊饶带鱼,还有相当比例的野生大黄鱼夹杂其中!

虽然单条个头不算特别巨大,多在三四两左右,但胜在数量不少,而且野生大黄鱼的金鳞在雾中依然耀眼,其市场价值远非带鱼可比。

“发财了,这下真发财了!”

阿水伯看着满舱跳跃的银白与金黄,激动得手都有些发抖。光是这些大黄鱼,就是一笔不的横财。

清点收获时,林海特意留意了一下。

带鱼约有两百三十斤,按目前码头批发价二十五元一斤计算,就是五千七百五十元。

而野生大黄鱼则捕获了约四十斤,即便按个头较的统货价三百五十元一斤算,也高达一万四千元!仅这一网,总收入就达到了一万九千七百五十元!

气运值轻微波动,变成了 88\/100。看来,这次冒险出海的决策,是正确的。

就在“海溪号”满载着喜悦,准备返航时,林海的目光无意间扫过船舷边一片随着潮水漂浮过来的、纠缠着水草和泡沫的垃圾。

他本欲移开视线,却忽然瞥见那堆杂物中,似乎有一个不同于寻常贝壳或石块的物件。

他让阿水伯靠近些,用长钩将那物件捞了起来。

那是一个比巴掌略大的木质盒子,材质似乎是黑檀或类似的硬木,表面被海水浸泡得颜色深沉,布满了附着物,但盒盖边缘镶嵌的螺钿装饰,虽然磨损严重,却依然能看出昔日的不俗工艺。

盒子被一个锈蚀严重的铜锁锁着,入手沉甸甸的。

“啧,捞了个破烂玩意儿。”老根叔瞥了一眼,不以为意。

林海却心中微动。他能感觉到,这盒子似乎与他之前那种被吸引的感觉隐隐相关。

他没有多,只是心地将木盒放到一边干燥处,准备带回研究。

返航途中,浓雾渐渐稀薄。

当白沙湾的轮廓在视野中重新变得清晰时,林海看到码头旁停着一辆陌生的、印着“县电视台”字样的采访车。

车旁,苏晓月正陪着一位拿着话筒的女记者和一位扛着摄像机的师傅,朝着“海溪号”归来的方向张望。

看到满舱耀眼的渔获,尤其是那一片金灿灿的野生大黄鱼,女记者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示意摄像师赶紧跟上。

“林社长,你们这次出海收获真是太惊人了!尤其是在这样的大雾!”

女记者将话筒递到林海面前,语气中充满惊叹,“我们正在做一期关于本地渔业发展和特色渔村的专题,听你们白沙湾合作社搞得有声有色,尤其是您这位年轻的带头人,能简单分享一下今的经历和合作社的发展理念吗?”

林海看着镜头,又看了看身旁激动又略带紧张的阿水伯和老根叔,心中了然。

这次意外的丰收和恰逢其时的媒体到访,绝非纯粹的巧合。名望,正如同这逐渐散去的海雾下的阳光,开始清晰地照在他和合作社的身上。

他沉稳地对着镜头,简要讲述了合作社互助共赢的模式,以及对可持续捕捞和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视,并未过多提及个人。

但他的形象,他身后那满舱的收获,以及他朴实却有力的语言,已经构成了最有服力的画面。

送走记者,合作社的几人依旧沉浸在兴奋郑

林海则独自拿起那个从海里捞起的木盒,用工具心地撬开了锈死的铜锁。打开盒盖的瞬间,他微微怔住。

里面并非预想中的金银珠宝,而是几件更显奇特的东西:一捆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保存尚好的古老海图;一支黄铜材质、雕刻着精细刻度、似乎兼具了罗盘和测量功能的古怪仪器;还有一本纸质发黄脆化、但墨迹仍隐约可辨的航行日志残页。

林海轻轻抚摸着那冰凉的黄铜仪器,翻看着海图上那些与现代标注迥异的航道和标记,心中泛起波澜。

这些东西,似乎指向了某个不为人知的航海故事,或者……某条被遗忘的、通往未知宝藏或资源的航线。

气运值再次轻轻一跳:89\/100。

他隐约感觉到,这次雾中出海带来的,不仅仅是眼前的经济收益和媒体关注,更可能是一把通往更深层次秘密的钥匙。

而那名望的提升,或许也将为他接下来应对“绿野农科”的考察,乃至应对可能来自钱贵或其他竞争对手的压力,增添一份无形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