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归来的喧嚣过后,白沙湾恢复了往日的节奏。
海风依旧裹挟着咸腥气,浪涛声依旧日夜不息,但某些变化,已如同悄然上涨的潮水,漫过渔村的每一个角落。
林海的生活似乎回到了原点。
未亮时,他便提着桶,拿着特制的铁钩,走向退潮后裸露的广阔滩涂。
脚下是冰凉湿润的泥沙,空气中弥漫着贝类和海藻的清新气息。
他熟练地翻动着石块,撬开紧紧吸附在礁石上的牡蛎,或是顺着沙滩上不起眼的孔,挖出藏身其间的蛤蜊。
这些日常的收获,虽不如深海探索那般惊心动魄,却带来一种踏实而纯粹的满足福
视野中,气运值:87\/100,稳定而充盈。
然而,外界的涟漪已经开始荡漾。
村里那部老旧的公用电话,响起的频率明显高了。有时是省城某个商贸公司,询问“白沙湾”烤虾干能否少量批发;有时是邻县慕名而来的散客,打听能不能来自沙湾体验赶海,顺便买点地道海货。
苏晓月细致地将这些信息记录在崭新的合作社日志本上,嘴角常带着掩饰不住的笑意。
“林海哥,今又接到三个电话,都是问我们紫材。”
她扬了扬手里的本子,“还有之前博览会上那个‘万家汇’超市的采购,刚发来信息,试销的烤虾干反响不错,问我们下一批货什么时候能发。”
林海蹲在合作社院子的水井边,清洗着刚挖回来的几只个头硕大的象拔蚌,闻言点零头。
清澈的井水冲去蚌壳上的泥沙,露出其上皮革般的纹理。他知道,名声这东西,一旦起了头,便会像海上的风一样,自己找到传播的路径。
真正的惊喜来自于三后。一辆印着县电视台标志的采访车,晃晃悠悠地开进了白沙湾。
车上下来一位年轻的女记者和一位扛着摄像机的师傅,指名要采访“那个在省里拿了奖、还上了省台新闻的白沙湾合作社带头人”。
原来,省农业博览会的后续报道中,有媒体简短提及了“白沙湾”品牌和其独特的紫藻产品,林海在中心舞台那张朴实而坚定的面孔,也出现在了某个地方新闻的镜头里。
县电视台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本土的“明星”,决定做一期专题报道。
采访就在合作社的院子里进行,背景是晾晒着的渔网、分类摆放的海产干货,以及秦雨那个略显简陋却生机勃勃的藻类培养槽。
林海没有过多谈论自己,而是将阿水伯、老根叔这些辛勤的社员,以及秦雨带来的技术支持推到了前面。
他讲述合作社如何从无到有,如何统一标准,如何带着大家一起增收。
“我们没啥大本事,就是靠海吃饭,想把海给我们的好东西,让更多人知道,卖上个好价钱。”林海对着镜头,语气平和,眼神里是经历过起伏后的通透与坚定。
电视台的采访车离去时,全村老少几乎都出来相送。
林海看到人群中的父母,腰杆挺得笔直,脸上是多年未见的、发自内心的自豪光彩。
那一刻,他感觉这两年承受的所有非议和压力,都值得了。
气运值跳动了一下,变成了 88\/100。这名望的微光,似乎也滋养了他的运气。
名利的名声在外,实际的利益也接踵而至。
几后,林海带着合作社新收获的一批高品质海产去了镇上的码头市场。
其中包括二十斤个大肉厚的野生青龙虾,三十五斤品相极佳的紫海胆,以及他凌晨潜海摸到的七八个半斤以上的鲍鱼。
几家酒店的采购经理闻风而来,最终,海悦酒店的赵经理以高出市场价一成半的价格全部包圆。
“林老弟,现在你可是名人了,你们合作社的货,我们放心!”
赵经理笑着拍了拍林海的肩膀,“青龙虾算一百二十元一斤,海胆四十元一斤,这些大鲍鱼,单个算,每个三百元!你看怎么样?”
林海心算飞快,这一趟,青龙虾收入两千四百元,海胆收入一千四百元,鲍鱼收入两千一百元,总计五千九百元!他脸上露出笑容:“谢赵经理关照。”
结完账,厚厚一叠钞票入手,林海心中踏实。
合作社的账户在增长,他个饶金库也因为几次独自赶海的高价值收获,悄然突破了七万五千元。
名声与财富的初步收获令人喜悦,但林海并未迷失于此。
他始终记得那片深蓝的召唤,以及“福昌号”沉船尚未揭开的主舱室秘密。
更重要的是,上次深海探索发现的那片奇异紫藻林,以及秦雨对其“可能非地球造物”的初步推断,如同一个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他再次前往。
夜里,他独自一人来到海边,望着月光下幽暗深邃的海面。气运值稳定在88\/100的高位,让他有底气考虑兑换系统里那件他觊觎已久的工具——【水下推进器】。
有了它,他的深海探索效率和范围将大大提升。
也就在这时,他视野中的UI界面,那代表气运值的数字,毫无征兆地轻微波动了一下,虽然很快恢复,但一丝难以言喻的悸动,如同投入平静海面的石子,在他心中荡开一圈涟漪。
他隐隐感觉到,在那片熟悉的深海之下,似乎有什么东西,正在发生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