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萤光寂灭:黑暗的稻田
m27星球月球区的腹地,一片绵延万亩的稻田,曾是夜间最浪漫的“萤光海洋”。这里紧邻月球轨道,受地月引力影响,昼夜温差高达20c,白光照充足,夜晚清冷静谧,独特的气候让这里成为优质“月痕稻”的主产区——稻穗饱满,米粒晶莹,带着淡淡的月光清润福而真正让这片稻田成为传奇的,是稻田间纵横交错的水沟里,千万年来栖息的流萤虫。
叶云站在田埂上,晚风拂过金黄的稻穗,掀起层层麦浪,可他的目光却落在脚下浑浊的水沟里,心中满是怅然。他想起母亲曾给他讲过的故事:这片稻田是她的故乡,也是流萤虫的堂。千万年前,从萤光星迁徙而来的流萤虫,与水沟中的萤藻形成了生死与共的共生关系。
流萤虫是源自萤光星的水生昆虫,成虫体长不足1厘米,通体呈温润的淡黄色,如同凝结的月光,翅膀薄如蝉翼,翅脉清晰如纱,夜间能发出淡绿色的微光,光点忽明忽暗,如同呼吸的星辰;而它们的幼虫,通体透明,只有头部的复眼呈淡红色,完全依赖水沟中的“萤藻”生存——萤藻是一种能发光的浮游藻类,通体晶莹剔透,细胞内富含荧光素,夜间散发着柔和的蓝光,既能为流萤虫幼虫提供充足的蛋白质(含量达40%)和脂肪(含量达25%),还能通过共生作用,将荧光基因传递给幼虫,赋予它们成年后发光的能力。
全盛时期,每到夏季的夜晚,稻田上空就会被流萤虫的微光笼罩。成虫们在稻穗间飞舞,成千上万的光点交织成网,随晚风起伏,如同散落的银河坠入人间;水沟里,萤藻的蓝光铺满水面,如同蓝色的丝带蜿蜒穿梭,幼虫在藻丛中穿梭,发出的淡绿色微光与蓝光交织,水下与空中的光芒呼应,整片稻田都变成了梦幻的萤光世界。
当地的农民们习惯了在萤光中劳作、休憩,傍晚时分,他们扛着锄头走在田埂上,流萤虫围绕着他们飞舞,照亮脚下的路;孩子们则追逐着流萤虫,将它们放进透明的玻璃瓶,当作然的“灯笼”,玻璃瓶里的微光映着笑脸,是童年最温暖的记忆。叶云的母亲就曾过,她时候最喜欢的游戏,就是和伙伴们比赛谁收集的流萤虫更亮,那些萤火虫的光芒,是她童年最璀璨的星光。
可如今,当叶云团队的越野车驶入这片稻田时,夜晚的黑暗中,只剩下稻田的轮廓和远处村落的零星灯火,再也见不到那熟悉的点点微光。
白的稻田看似正常,金黄的稻穗饱满,随风摇曳,散发着成熟的稻香,一派丰收的景象。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田间的水沟浑浊不堪,水面漂浮着一层淡淡的白色泡沫,泡沫边缘泛着诡异的蓝紫色,那是除草剂残留的痕迹;水色发灰,如同稀释的墨汁,看不到任何水草或浮游生物的踪迹,连鱼虫的影子都没樱水沟两岸的泥土板结坚硬,用手一捏就碎成粉末,只长着零星的耐污杂草,叶片发黄,与记忆中清澈见底、水草丰茂、鱼虾成群的水沟判若两人。
“队长,你看这水沟,一点生机都没樱”陈蹲在水沟边,用树枝拨开水面的泡沫,底下的水浑浊黏稠,拉出细细的丝状物,散发着淡淡的化学药剂气味,刺鼻又沉闷,“我刚才走访了村里的老杨,他这几年为了除杂草,省事儿,他们用了一种疆百草净’的强效除草剂,喷完之后,水沟里的稗草、水葫芦是死了,但其他东西也都没了——鱼、虾、水草,连以前晚上发光的水藻都没了。”
林溪拿出“水净-7型”水质检测设备,打开采样口,将探针深入水沟郑水样被吸入设备后,屏幕上的数值快速跳动,最终定格在一组刺眼的红色数据上:“ph值:5.8(偏酸,正常水体应7.0-8.0);溶解氧:2.1mg\/L(极低,流萤虫幼虫生存需≥6.0mg\/L);除草剂残留(百草枯衍生物):0.3mg\/L(超标15倍);萤藻数量:0 cells\/mL;重金属含量:轻微超标。”
“除草剂不仅杀死了杂草,还彻底摧毁了水沟中的萤藻。”林溪的语气凝重,将检测报告递给叶云,“萤藻是流萤虫幼虫唯一的食物来源,而且幼虫的发光能力和生长发育都依赖与萤藻的共生。没有萤藻,幼虫无法获取营养,也无法激活荧光基因,就算成虫产下卵,幼虫也会在几内饿死,或者无法完成变态发育,直接夭折。”
叶云眉头紧锁,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手腕——还有三个月,他就满四十岁了。最近这段时间,他总觉得夜间体温有些异常,偶尔会感到皮肤下有微弱的灼热感,尤其是在靠近水源的地方,这种感觉更明显。他一直以为是连日奔波劳累导致的,没太在意,但此刻站在这片失去萤光的稻田里,那种莫名的灼热感又悄然浮现。
团队在稻田周边展开了全面排查,走访了二十多户村民,拼凑出流萤虫消失的完整时间线:五年前,“百草净”除草剂开始在当地大规模推广,价格低廉、除草效果好,很快就取代了传统的人工除草;当年夏季,村民们就发现流萤虫的数量明显减少,夜晚的萤光变得稀疏,水沟里的蓝光也淡了许多;三年前,村民们几乎看不到水沟里的萤光,也听不到幼虫游动的细微声响,孩子们再也收集不到足够的流萤虫;到现在,只有在稻田边缘的几处废弃水沟(未喷洒除草剂)里,还能找到少量成年流萤虫。
经过三的红外探测和地面搜寻,团队最终在三处废弃水沟和一片杂草丛中,统计出流萤虫的存活数量:112只。它们大多躲在废弃水沟的石缝中,或是稻田边缘的杂草丛里,成虫的翅膀失去了往日的温润光泽,变得干枯发暗,飞行缓慢而笨拙,偶尔煽动翅膀,也只是低空盘旋几圈就落下;眼神呆滞,对周围的动静反应迟钝,完全没有繁殖期应有的活跃。
林溪采集了几只成虫的样本,带回临时营地的实验室进行检测。显微镜下,流萤虫的体内组织呈现出营养不良的状态,卵巢和精巢都处于萎缩状态,没有发现任何成熟的卵或精子。“它们的生殖系统已经退化了。”林溪对着检测报告叹气,“长期缺乏萤藻提供的特殊营养,成虫的繁殖能力完全丧失。成虫的寿命只有一年,现在这112只,都是最后一批成功孵化的个体,再过一年,它们就会自然死亡,流萤虫这个物种,就会在m27彻底消失。”
“必须找到萤光星,找到萤藻的培育方法和替代除草剂的方案。”叶云看着窗外漆黑的稻田,语气坚定,“流萤虫幼虫的食藻基因,是我们唯一的线索。”他抬手揉了揉眉心,夜间的灼热感似乎越来越强烈,甚至让他感到一丝眩晕。
林溪立刻行动,从村民老杨提供的一份保存完好的流萤虫幼虫标本(是老杨孙子多年前收藏的,一直放在冰箱里)中,提取了食藻基因片段。这种基因片段是流萤虫幼虫识别和消化萤藻的关键,带有明显的共生特征,碱基序列中包含一段与萤藻荧光素合成相关的编码。
将这段基因输入星际联盟数据库后,匹配工作很快有了结果。仅仅一后,匹配成功的提示音就在实验室里响起:
“星球名称:萤光星;坐标:银河系旋臂内侧,赤经08h15m,赤纬+12°30′,距离m27约9000光年;生态类型:地表遍布淡水水沟和湖泊,水体中富含萤藻,夜间水面发光,流萤虫的近亲‘萤光虫’在此繁衍生息;核心特征:水体ph值稳定在7.5-8.0,溶解氧充足,萤水族通过生物方法维持生态平衡,无化学污染;匹配基因相似度:98.5%,食藻基因与共生编码完全一致。”
数据库资料显示,萤光星是一颗被“萤光水体”覆盖的星球。这里的水沟和湖泊星罗棋布,水体中萤藻遍布,夜间发出柔和的蓝光,将整个星球映照得如同仙境。萤光虫与萤藻形成了完美的共生关系,幼虫以萤藻为食,成虫则帮助萤藻传播孢子;而当地的萤水族,是与萤光虫同源的智慧生物,掌握了与萤藻共生的智慧,从不使用化学药剂,而是通过“生物制衡”维持水体生态平衡。
一千万年前,萤光星遭遇气候突变,部分区域持续干旱,水体缩减,流萤虫的祖先(包括萤水族的一支)乘坐星际漂流舱迁徙,最终抵达m27的稻田水沟,在这里定居繁衍。数据库中还提到一个模糊的传:萤水族的一支为了适应m27的人类社会,逐渐隐去了自身的萤光特征,将基因融入人类血脉,成为“荧使”,但具体记载已残缺不全。
“准备出发。”叶云下达指令,“陈,检修‘云月号’飞船,重点检查水体样本采集设备和藻类培养箱;林溪,带上水体净化设备、藻类培养工具、农业技术采集设备;其他队员,准备足够的实验耗材和应急物资,我们三后出发。”
出发前夜,叶云给母亲打了一个通讯视频。屏幕里,母亲的头发已经染上白霜,但眼神依旧温和。“儿,你在月球区的稻田?”母亲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那里的流萤虫,是不是……已经很少了?”
“妈,你怎么知道?”叶云有些惊讶。
“我时候就在那里长大,怎么会不知道。”母亲笑了笑,眼神飘向远方,“流萤虫是有灵性的,它们的光,是大地的呼吸。对了,你最近身体怎么样?有没有觉得哪里不舒服?”
叶云想起夜间的灼热感,随口答道:“没事,就是有点累,可能是跑的地方太多了。”
母亲的眼神暗了暗,欲言又止,最终只是叮嘱:“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有些事情,到了该知道的时候,自然会知道。”
挂了视频,叶云有些困惑,但连日的疲惫让他无暇多想。他不知道,母亲的话语里,藏着一个埋藏了几十年的秘密,一个与他即将到来的四十岁生日,与这片稻田的流萤虫,都息息相关的秘密。
第二节:萤光秘境:共生之源
三后,m27星球的太空港口,“云月号”飞船缓缓升空,朝着银河系旋臂内侧的萤光星飞去。这次的航程仅9000光年,是近期最短的一次,飞船以超光速行驶,舷窗外的星空被拉成一道道淡蓝色的光带,与萤藻的光芒颇为相似。
叶云在飞船上总觉得心神不宁,夜间的灼热感越来越频繁,有时甚至能在黑暗中看到自己的手腕发出极其微弱的淡绿色光点,转瞬即逝。他以为是设备故障或视觉疲劳,悄悄藏起了这份疑虑,不想让队员们担心。
五后,“云月号”抵达萤光星的轨道。透过舷窗望去,这颗星球呈现出梦幻的淡蓝色,地表布满了纵横交错的水沟和湖泊,如同镶嵌在大地上的蓝宝石,夜间能看到这些“蓝宝石”散发着柔和的蓝光,将星球映照得格外璀璨。
飞船降落在一片万亩稻田旁的平坦地带,这里的稻田与m27的月球区稻田极为相似,但田间的水沟清澈见底,水面上覆盖着一层细密的萤藻,呈现出淡淡的蓝绿色,在阳光下泛着晶莹的光泽。
刚走出飞船,一股清新的水汽扑面而来,夹杂着稻田的稻香和萤藻特有的淡淡甜香,让人精神一振。到了傍晚,夕阳落下,奇迹般的景象出现了:水沟突然亮起了柔和的蓝光,萤藻的光芒如同星星坠入水中,沿着水沟蔓延,形成了一条条发光的“蓝色丝带”;无数只与流萤虫相似的萤光虫从水沟中飞起,成虫体长约1.2厘米,翅膀呈半透明的淡蓝色,夜间发出淡绿色的微光,比m27的流萤虫光芒更亮、更稳定。
它们在空中飞舞,光点密集如星河,与水下的萤藻蓝光呼应,整个地都被笼罩在梦幻的萤光中,比m27稻田巅峰时期的景象还要绚丽夺目。微风拂过,稻穗与萤光共舞,光点在稻穗间穿梭,如同流动的光河,美得让人窒息。
“太美了……”陈举着相机,不停地拍摄,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瞬间,“这才是真正的萤光海洋!比资料里描述的还要震撼!”
林溪采集了一瓶水沟里的水,检测结果显示:“ph值:7.5,溶解氧:8.3mg\/L,萤藻活性:极高,无任何化学药剂残留,水体生态处于完美平衡状态。”她将水样放在显微镜下,屏幕上,无数只萤光虫幼虫在萤藻间穿梭,幼虫通体透明,发出淡绿色的微光,正大口啃食着萤藻,身体饱满,活力十足,“这里的萤藻营养丰富,完全能满足流萤虫幼虫的生长需求,而且共生关系非常稳定。”
就在这时,几道身影从水沟边的草丛中走出,如同从萤光中诞生的精灵。
它们的外形与人类相似,但身材更为纤细轻盈,平均身高约1.65米,四肢修长,行走时如同在水面漂浮;皮肤呈淡蓝色,带着萤藻般的莹润光泽,夜间能发出微弱的蓝光,尤其是在手腕和脚踝处,有明显的发光纹路,如同萤藻的脉络;头发是柔软的淡绿色,如同水草般飘逸,发丝间缠绕着细的萤藻孢子,在光线下泛着点点蓝光;眼睛是透明的,瞳孔呈椭圆形,能清晰地看到眼底的血管,血管中流淌着淡蓝色的血液,透着温和而睿智的光芒;身上穿着用水生植物编织的衣物,轻盈而透气,呈淡绿色,边缘点缀着萤光虫翅膀的碎片,在光线下闪烁着微光。
最特别的是,它们的背后有一对收拢的薄翼,如同萤光虫的翅膀放大版,呈半透明的淡蓝色,翼脉清晰,边缘有细的发光绒毛,不展开时几乎与背部贴合,展开后约有半米宽,能在低空滑翔。它们的指尖呈淡蓝色,指甲透明,能轻易感知水体的波动和萤藻的生长状态。
“你们是来自m27的访客?”为首的生物开口,声音如同水流般轻柔,带着淡淡的共鸣,通过飞船的翻译系统,众人听懂了它的意思,“我是萤水族的族长,萤澜。我们通过萤藻的波动,感知到了你们身上携带的流萤虫基因气息——那是与我们同源的生命印记。”
叶云上前一步,保持着礼貌的距离,微微颔首:“我们是m27‘绿色时空联盟’的生态保护团队,我们的流萤虫因稻田使用化学除草剂,失去了食物来源和生存环境,正面临灭绝的危机,希望能得到你们的帮助。”
他拿出全息投影设备,将m27稻田使用除草剂、萤藻死亡、流萤虫幼虫无法发育的情况一一展示给萤水族。投影中,浑浊的水沟、干瘪的流萤虫、黑暗的夜晚,与萤光星的梦幻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萤水族的成员们眼中闪过一丝惋惜,背后的薄翼微微颤动。
萤澜的透明眼睛中带着深深的同情,她弯腰舀起一瓢发光的水,水中的萤藻在她掌心闪烁着蓝光:“流萤虫幼虫的生存,全靠萤藻;而萤藻的存活,依赖洁净的水体和平衡的生态。你们的除草剂不仅杀死了杂草,还破坏了水体的微生物群落,杀死了萤藻,断了流萤虫的生路,也毁辆田的生态。”
她指着眼前的稻田,解释道:“我们萤光星的稻田,从不使用化学除草剂。我们采用‘生物除草法’——在稻田里养‘萤稻鸭’,这种鸭子体型巧,喜欢吃田间的杂草和害虫,却不会伤害稻苗和萤藻;它们的粪便还能作为水稻的然肥料,促进水稻生长。对于水沟里的杂草,我们会种植‘抑草藻’,这种水生藻类能抑制杂草的生长,又能为萤藻提供庇护,形成共生关系。这样既保护了水体,又能让水稻丰收,实现生态与农业的双赢。”
萤澜转身,让身后的萤水族成员拿来一个透明的水晶容器,容器由萤藻分泌的胶质制成,能保持内部水体的湿润和活性:“这是‘萤藻种子’,是我们培育的优良品种,适应性极强,能在ph值6.5-8.5的范围内生长,耐受轻微的环境波动,适合与流萤虫幼虫共生;这是‘水体净化菌剂’,由萤藻共生微生物制成,能中和除草剂残留,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快速恢复水体生态。”
“要修复你们的稻田生态,需要分三步。”萤澜详细讲解道,“第一步,彻底停用所有化学除草剂和农药,清理水沟中的淤泥、杂草和污染物,用我们提供的水体净化菌剂喷洒水沟,中和残留的化学物质,调节水体ph值和溶解氧含量;第二步,在水沟中种植萤藻种子,每平方米撒播5克,同时在稻田里推广‘稻鸭共养’模式,投放萤稻鸭苗,用生物方法除草除虫;第三步,建立‘流萤虫保护区’,在流萤虫繁殖季(夏季6-8月)禁止进入水沟区域捕捞或作业,保护幼虫的生长环境。”
在交流过程中,萤澜的目光多次落在叶云身上,眼神中带着一丝探究,尤其是在看到叶云手腕不经意间闪过的微弱光点时,她背后的薄翼微微颤动了一下,轻声问道:“阁下今年几岁了?是否在夜间会感到身体有异常,比如发热、发光?”
叶云心中一惊,下意识地捂住手腕:“我快四十岁了,最近确实偶尔会觉得夜间皮肤发热,难道这和流萤虫有关?”
萤澜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了然:“或许不止是流萤虫。我们萤水族有一个古老的传,一千万年前迁徙的族群中,有一支‘荧使’,它们能与萤藻、流萤虫产生深度共生,基因能融入其他种族的血脉,在特定年龄(四十岁)后激活,呈现出萤光特征。看来,阁下身上,或许就有荧使的血脉。”
叶云愣住了,他想起母亲的叮嘱和欲言又止的神情,心中的疑虑越来越深,但此刻不是深究的时候,只能暂时压下念头,专注于学习修复技术。
为了让团队更好地掌握技术,萤水族的农业专家和生态专家,现场演示了萤藻的种植方法(先将种子浸泡在营养液中24时,再均匀撒入水沟)、稻鸭共养的密度控制(每亩稻田投放15-20只萤稻鸭)、水体净化的技巧(菌剂稀释10倍后喷洒,每周一次,连续三周),还讲解了如何培育抑草藻。
他们赠送了大量的萤藻种子(15公斤)、水体净化菌剂(10公斤)、萤稻鸭苗(500只),并提供了详细的技术手册,手册上用萤水族的文字和图像,清晰地记录了每一个步骤。
八后,“云月号”飞船满载着萤藻种子、净化菌剂、稻鸭苗和技术资料,缓缓驶离了萤光星,朝着m27的月球区稻田返航。飞船上,叶云看着窗外的蓝色星球,心中五味杂陈——流萤虫的修复有了希望,而自己身上的秘密,似乎也即将揭开。
第三节:萤光重燃:使的羽翼
“云月号”返回m27的月球区稻田后,团队立刻联合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展开了大规模的水体修复和生态重建工作,分三步有序推进。
第一步,全面停用化学药剂,清理污染。叶云联系帘地政府,发布了“稻田禁用化学除草剂、农药”的公告,组织了一百多名农民和志愿者,对万亩稻田的水沟进行彻底清理:用挖掘机挖除水沟底部的淤泥(平均厚度达30厘米),运送到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用高压水枪冲洗水沟壁上的污染物;然后按照萤水族的指导,将水体净化菌剂稀释10倍,用洒水车均匀喷洒在水沟中,每周一次,连续三周。
林溪带领技术人员,在每条水沟中设置了30个水质监测点,实时监测溶解氧、ph值、污染物残留等数据。一个月后,监测数据显示:水体ph值恢复到7.2,溶解氧含量提升至7.5mg\/L,除草剂残留降至安全标准以下,水体透明度明显提高,已经达到了萤藻生长的要求。
第二步,种植萤藻,推广稻鸭共养。团队将萤藻种子浸泡在萤水族提供的营养液中24时,然后组织农民均匀地撒入水沟中,每平方米撒播5克。同时,将500只萤稻鸭苗分发给农户,每亩稻田投放15-20只。这些萤稻鸭体型巧,羽毛呈淡褐色,活泼好动,不停啄食田间的杂草和害虫,既不用除草除虫,它们的粪便还能作为然肥料,让水稻长得更加茂盛。
村民们惊喜地发现,采用这种模式后,水稻的长势比使用除草剂时更好,稻穗更饱满,而且没有了化学药剂的气味,大米的口感也更加清甜。老杨笑着:“以前用除草剂,虽然省事,但总觉得大米有股怪味,现在养了鸭子,种了萤藻,大米香得很,城里的收购商愿意出更高的价格收购!”
第三步,建立流萤虫保护区。团队在稻田中心区域划定了2000亩的“流萤虫保护区”,用生态围栏围起来,在繁殖季禁止捕捞、作业,同时在保护区内种植了大量的水生植物,为流萤虫提供栖息和繁殖的场所。
修复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而叶云身上的变化,也越来越明显。他四十岁生日的那晚上,团队为他简单庆祝了一下,吹灭蜡烛后,他回到帐篷休息,突然感到全身灼热,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强烈,仿佛有火焰在皮肤下燃烧。他忍不住呻吟出声,身体开始不受控制地发光——起初是手腕、脚踝,然后是全身,散发着淡蓝绿色的微光,如同萤藻和流萤虫的光芒交织。
更让他震惊的是,背后突然传来一阵撕裂般的痛感,一对半透明的淡蓝色羽翼从肩胛骨处缓缓展开,翼脉清晰,边缘的发光绒毛闪烁着微光,与萤水族的薄翼极为相似!羽翼展开约有半米宽,轻轻挥动时,带起一阵带着萤藻清香的微风,身体也随之轻盈起来,仿佛能随时起飞。
“儿,你还好吗?”帐篷外传来母亲的声音,她竟然连夜赶来了。
叶云慌乱地想收起羽翼,却不知如何控制,只能裹上外套,打开帐篷门。母亲看到他身上的微光和背后的羽翼,眼中没有惊讶,只有心疼和释然:“该告诉你了。”
母亲坐在帐篷里,缓缓讲述了隐藏了几十年的秘密:“你的外祖母,就是萤水族传中的荧使。一千万年前,荧使随流萤虫迁徙到m27,为了生存,她们融入了人类社会,隐藏了萤光特征和羽翼,但基因一直传承下来,而且只传女不传模我十八岁时就知道了这个秘密,也见过自己的羽翼,但为了不引起恐慌,一直隐藏着。这种基因会在四十岁后激活,因为四十岁是人类身体机能稳定、与基因共生的最佳年龄。”
“荧使与萤藻、流萤虫是深度共生的关系,你们的身体能发出萤光,羽翼能传播萤藻孢子,甚至能促进萤藻生长。”母亲抚摸着叶云的羽翼,羽翼上的微光柔和地闪烁,“我之所以知道稻田的流萤虫有危险,是因为我的身体能感知到它们的生命波动。这些年,我一直担心你,怕你无法接受自己的身份,但现在看来,你不仅继承了荧使的基因,还能利用这份力量,帮助流萤虫。”
叶云久久无法平静,他看着自己身上的微光和背后的羽翼,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能感受到萤藻的气息,为什么萤澜会认出他身上的荧使血脉。这份突如其来的身份,让他感到迷茫,但更多的是责任釜—他不仅是生态保护团队的队长,还是荧使的后裔,守护流萤虫,不仅是任务,更是宿命。
从那起,叶云开始尝试控制自己的能力。他发现,当他靠近水沟时,身上的萤光会变得更亮,羽翼挥动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波动,能促进萤藻的生长和孢子传播;他的指尖能感知到萤藻的活性,甚至能与流萤虫产生微弱的共鸣,吸引它们靠近。
在叶云的能力辅助下,水沟中的萤藻生长速度远超预期。原本需要一个月才能覆盖水面的萤藻,两周就铺满了整个水沟;夜间,水沟中的蓝光越来越亮,流萤虫的成虫也变得活跃起来,开始在水沟上空飞舞,发出淡绿色的微光。
繁殖季到来时,无数只流萤虫飞到水沟边,产下了密密麻麻的卵。这一次,水沟中有了充足的萤藻,幼虫孵化后,立刻钻进萤藻中,吸食养分,快速生长。叶云常常在夜间悄悄来到保护区,展开羽翼,在水沟上空缓慢飞行,身上的萤光为幼虫提供了温和的光照,羽翼的波动帮助萤藻孢子传播,幼虫的存活率大幅提升。
有一次,村民老杨起夜时,看到了水沟上空飞舞的“萤光身影”,那身影背后有一对发光的羽翼,如同使降临。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村民们都是“萤光使”来守护稻田了,对叶云团队更加信任和敬畏,也更加用心地保护水沟和流萤虫。
次年夏季,当叶云团队再次来到这片稻田时,眼前的景象已经恢复了往日的辉煌,甚至更加绚丽。
夜晚的稻田,再次变成了“萤光海洋”。水沟中,萤藻的蓝光如同蓝色的丝带,蜿蜒曲折,覆盖了每一条水沟;流萤虫的幼虫在水下发光,如同水底的星辰,密密麻麻,活力十足;成年的流萤虫数量已经从112只增长到了上万只,它们在空中飞舞,光点忽明忽暗,与水下的蓝光呼应,整个地都被梦幻的萤光笼罩。
村民们又开始在萤光中劳作、休憩,孩子们追逐着流萤虫,欢声笑语回荡在稻田上空。老杨指着水沟上空飞舞的叶云(他特意收起了大部分羽翼,只留下微光),对孙子:“看,那就是萤光使,是他让流萤虫回来了,让我们的稻田重新有了萤光。”
监测数据显示,流萤虫的种群数量还在持续增长,幼虫的存活率稳定在85%以上,水体中的萤藻形成了稳定的群落,稻鸭共养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水稻产量比往年增加了20%,实现了生态与农业的双赢。
叶云站在田埂上,背后的羽翼轻轻挥动,身上的萤光与流萤虫的光芒交织在一起,他能清晰地感受到流萤虫的喜悦和萤藻的活力,这种深度共生的感觉,让他无比踏实。他终于接纳了自己的身份——既是生态保护者,也是荧使的后裔,是连接人类与流萤虫、萤藻的桥梁。
萤水族的族长萤澜通过通讯设备得知修复成功的消息,以及叶云的身份后,欣慰地:“荧使的血脉没有断绝,这是流萤虫的幸运,也是m27的幸运。你们做得很好,流萤虫的生命周期已经重启,稻田生态也恢复了平衡。记住,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用自然的方法守护自然,才能让生命长久延续。而你,叶云,作为荧使的后裔,肩负着守护这份共生的使命。”
“我会的。”叶云回应道,“感谢你们的帮助,没有你们的萤藻种子和生物除草技术,我们不可能让萤光海洋重现。我会用我的力量,一直守护着这片稻田,守护着流萤虫和萤藻。”
离开稻田时,夜色渐浓,萤光越来越亮。叶云站在田埂上,望着这片梦幻的萤光海洋,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归属福他对团队成员们:“休整四后,我们出发去藤萝星。那里的藤脉兽因为热带雨林被破坏,共生藤蔓枯萎,正面临灭绝的危机,我们要帮它们修复藤蔓共生系统,让热带雨林重新焕发活力。”
流萤虫的微光在身边飞舞,如同为他们送行的星辰。叶云展开羽翼,在低空滑翔了一段距离,身上的萤光照亮了脚下的田埂。他知道,保护古外星生物的征程还在继续,而他身上的荧使血脉,将成为他最强大的力量。只要尊重自然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守护生态,再加上这份跨越千万年的共生血脉,他一定能让m27星球的每一片土地、每一处水体,都永远绽放出生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