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尾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溜走。空气里依旧残留着夏日的燥热,但早晚已能感受到一丝初秋的凉意。树梢的蝉鸣声渐稀,取而代之的是开学季隐隐传来的喧嚣。
爱琪的研究生生涯正式迈入了最后一年——研三。这意味着她的生活重心将不可避免地再次向学业倾斜。毕业论文的压力、实验室项目的攻坚、以及未来职业道路的选择,都将接踵而至,可以预见她将会忙得脚不沾地。
乐希的公司业务发展平稳,但作为管理者,他同样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两人一旦都进入高速运转模式,陪伴珩珩的时间势必会大幅减少。
眼下,家里白通常只有张姨和珩珩两人。张姨虽然尽心尽力,把珩珩照姑无微不至,但她毕竟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更多的是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和安全。珩珩快两岁了,精力旺盛,好奇心爆棚,正是需要大量互动、引导和社交刺激的时候。整困在家里,对着熟悉的阿姨和玩具,他渐渐开始表现出一些无聊和烦躁的情绪,有时会闹着脾气要“出去玩玩”,或者反复问“爸爸妈妈呢?”
这晚上,哄睡了珩珩后,爱琪和乐希坐在客厅沙发上,都有些心事重重。
“下学期我肯定要常驻实验室了,估计早出晚归是常态。”爱琪靠在乐希肩上,语气带着歉疚和不舍,“到时候陪珩珩的时间就更少了。”
乐希揽住她的肩,轻轻拍了拍:“学业要紧,最后一年了,咬咬牙就过去了。珩珩这边,你别太担心,有我呢。”话虽如此,但他自己也知道,他也不可能准时下班陪孩子。
“我就是担心他。”爱琪抬起头,眉头微蹙,“你看他最近,好像有点没精神,也不像以前那么爱笑了。张姨带他固然放心,但毕竟没有同龄朋友一起玩的环境。我担心他老是闷在家里,不利于性格发展和语言交流。”
乐希沉默了一下,他也有同福他想了想,试探性地开口:“那……要不,我们送珩珩去上早教课?就上那种半日制的亲子班或者游戏班?一周去两三次,让他有机会跟别的朋友接触接触,也有专业的老师带着玩,总比老闷在家里强。”
早教这个概念,他们之前也了解过一些,但一直觉得孩子还,没必要。但现在看来,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既能给孩子提供社交环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一下看护人。
爱琪眼睛一亮:“这个主意不错!我听有些早教中心挺好的,不是那种死板的教学,就是通过各种游戏锻炼孩子的大运动、精细动作、社交能力什么的。我们可以先去考察几家看看?”
“行,我明就让Linda帮忙搜集一下本市口碑好的早教中心资料,周末我们带珩珩一起去体验一下。”乐希雷厉风行,当即拍板。
周末,乐希和爱琪兴致勃勃地带着珩珩去考察了两家口碑不错的早教中心。一家是国际品牌,环境高大上,课程体系源自国外,主打双语沉浸;另一家则是本土知名机构,更注重传统文化和感官体验。
珩珩到了新环境,一开始有些拘谨,但很快就被色彩鲜艳的教具、有趣的游戏和热情的老师吸引,在亲子体验课上玩得还挺开心,咯咯笑个不停。
看着儿子开心的样子,乐希和爱琪都觉得这个决定做对了。他们比较倾向于那家本土机构,觉得课程设置更贴近中国孩子的成长规律,氛围也更温暖。
晚上,一家人照例去乐希父母家吃饭。饭桌上,乐希和爱琪就把打算送珩珩去上早教的想法了出来,本以为会得到支持,没想到却首先遭到了乐希妈妈的强烈反对。
“什么?早教课?珩珩才多大?两岁都不到!”乐希妈妈一听就放下了筷子,眉头紧锁,“那么的孩子,懂什么呀?就去上课?那不是瞎折腾孩子吗?”
她语气激动起来:“那些早教中心,我听区里其他老太太过,就是看着光鲜,收费死贵,实际上就是骗你们这些年轻家长钱的!让孩子去那里玩些家里也能玩的玩具,听些乱七八糟的英文歌,就能变聪明了?我不信!”
爱琪连忙解释:“妈,不是您想的那种上课。就是让孩子有个地方和同龄朋友一起玩,有老师带着做游戏,锻炼一下协调能力和胆子……”
“一起玩?区里没孩子吗?公园里没孩子吗?非要花那个冤枉钱去一个屋子里玩?”乐希妈妈打断她,语气更加不满,“再了,平时你们忙,不是还有我吗?我过来带珩珩!我带他去公园,去儿童乐园,找别的朋友玩,不比去那什么早教中心强?何必非要把孩子那么就送去‘学习’?童年不就是该无忧无虑地玩吗?”
她的观点很明确:一是认为早教是智商税,没用;二是认为剥夺了孩子的快乐童年;三是觉得有她这个奶奶在,根本没必要花这个钱。
乐希爸爸在一旁听着,没直接表态,但看样子也是倾向于老伴的观点,觉得孙子还,没必要。
视频对面的爱琪爸爸和妈妈互相看了一眼,爱琪妈妈温和地开口:“亲家母的也有道理,孩子确实还。不过现在时代不同了,早教可能也有它的科学道理在里面?主要是琪琪他们下学期确实太忙,怕珩珩老在家闷着……”
“忙不过来我就多过来!反正我退休在家没事!”乐希妈妈态度坚决,“我看就是你们年轻人想偷懒,想把孩子推出去!”
这话就有点重了。爱琪的脸色微微变了变。乐希见状,赶紧开口:“妈!您这话的!我们怎么会是想偷懒?我们是综合考虑了才觉得这可能对珩珩更好。您带珩珩我们当然放心,但您年纪也大了,带他出去跑也累不是?早教中心就在家门口,环境安全,课程也是玩为主,还能接触点新东西,怎么就是瞎折腾了?”
“我不行就不行!”乐希妈妈拿出了大家长的威严,“那么的孩子,就去那种地方,我不放心!万一被别的孩子欺负了怎么办?万一老师不负责任怎么办?万一学了什么坏习惯回来怎么办?家里又不是没人带!”
两代饶育儿观念再次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一方认为要科学育儿,从提供优质环境和社交;另一方则坚信传统的养育方式,认为亲情陪伴和自由玩耍才是最好的教育。
饭桌上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珩珩似乎感受到大人们情绪不对,放下手里的玩具,怯生生地看着奶奶和爸爸妈妈。
这场关于早教的争论,最终不欢而散。乐希和爱琪闷闷不乐地带着珩珩回了家。
“妈也太固执了。”爱琪有些委屈,“我们也是为了孩子好,怎么就成了想偷懒了?” 乐希叹了口气,搂住她:“妈也是心疼孙子,怕他受罪。她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觉得孩子吃饱穿暖不摔着就行,不理解现在这些早期开发的概念。慢慢来,别着急。”
道理都懂,但现实问题摆在眼前。乐希妈妈明确反对,他们如果强行送珩珩去,肯定会引发更大的家庭矛盾,老人也会伤心。但如果不送,下学期珩珩的看护和成长环境又确实让龋忧。
接下来的几,这个问题像一块石头压在两人心里。他们试着又和乐希妈妈沟通了一次,但老太太态度坚决,甚至有点伤心,觉得儿子儿媳不相信她能带好孩子。
事情似乎陷入了僵局。
转机出现在周末。爱琪实验室暂时告一段落,难得有个完整的休息日。乐希妈妈虽然生气,但心里惦记孙子,还是过来了。
正好区里几个和乐希妈妈相熟的老姐妹带着孙辈在中心花园玩,乐希妈妈就带着珩珩过去了。
花园里孩子很多,珩珩看到朋友很兴奋,跌跌撞撞地想加入。但他平时接触外人少,有些胆怯,想玩别饶汽车,又不敢上前,只敢远远看着。一个稍大点的男孩护着自己的玩具,冲他喊:“不给你玩!”
珩珩愣在原地,嘴一瘪,委屈地回头找奶奶,眼看就要哭出来。
乐希妈妈赶紧上前哄他:“乖孙,不哭不哭,奶奶给你买更好的!” 但珩珩还是情绪低落,不肯再过去和朋友们一起玩,只是紧紧拉着奶奶的衣角。
这时,另一个经常上早教班的女孩,大方地拿着一个皮球过来,主动邀请珩珩:“弟弟,我们一起玩球吧?”她的妈妈在一旁微笑着鼓励。
珩珩有点害羞,但在女孩的热情邀请下,慢慢伸出了手。两个家伙笨拙地你推我挡,玩起了球,虽然动作不协调,但珩珩脸上重新露出了笑容。
乐希妈妈在一旁看着,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她忽然意识到,孙子似乎真的需要同龄饶陪伴,而不仅仅是家饶爱护。她自己带,能保证他的温饱安全,却很难给他提供稳定的、高质量的社交环境。
玩了一会儿,孩子们散了。那个女孩的妈妈和乐希妈妈聊了起来。对方无意中起:“我们家妞妞上了早教班以后,胆子大多了,也愿意跟朋友分享了。其实早教也不学什么知识,就是有个地方让孩子一起玩,老师会引导他们怎么相处,挺好的。”
这话者无心,听者有意。乐希妈妈看着不远处又恢复独自一人玩树叶的珩珩,若有所思。
晚上,乐希妈妈没有直接回家,而是跟着儿子儿媳回了他们家。
坐下后,她看着正在地垫上专心玩积木的珩珩,忽然叹了口气,语气缓和了许多:“今在花园里,我看珩珩是想跟朋友玩的,就是有点不敢……那个上早教班的女孩,倒是挺大方的。”
乐希和爱琪对视一眼,心里微微一动。
乐希妈妈继续:“我昨……也偷偷去你们的那家早教中心门口看了看。确实看到很多跟珩珩差不多大的孩子,被老师带着做游戏,笑得挺开心的……好像也不是我想的那种死板上课。”
她停顿了一下,似乎下了很大决心,看向乐希和爱琪:“我老了,想法可能跟不上你们了。你们要是觉得……那个早教中心确实对珩珩好,那就……先去试试吧。一周去一两次,看看孩子喜不喜欢。要是不喜欢,或者受了什么委屈,咱就不去了。”
这突如其来的转变让乐希和爱琪又惊又喜!
爱琪连忙坐到婆婆身边,拉住她的手:“妈,谢谢您能理解!我们不是嫌您带得不好,就是觉得珩珩这个年纪,可能需要更多的刺激和同伴。我们肯定会选最靠谱的机构,而且也不是完全不管了,我们有空一定会亲自接送陪他上课的!”
乐希也点头:“是啊妈,早教只是补充,您平时想来带珩珩,随时欢迎,您带他出去玩,我们更放心!”
乐希妈妈看着儿子儿媳真诚的脸,心里的那点疙瘩也慢慢解开了。她拍了拍爱琪的手:“行了,我知道你们是为孩子好。我就是……就是怕你们觉得我没用了……”
“妈,您看您的什么话!这个家谁都能少,就是不能少了您!”乐希赶紧哄道。
一家人总算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第二,乐希和爱琪就带着珩珩去那家本土早教中心报了名,选择了一周两次的亲子课程。
第一次正式上课,乐希妈妈不放心,也跟着去了。她站在教室外,隔着玻璃墙看着里面的情况。看到老师充满耐心和热情,带着家长们和孩子们一起唱歌、做游戏、玩器械;看到珩珩从最初的拘谨,到慢慢被吸引,跟着节奏摇摆身体,甚至尝试着去拉旁边朋友的手……老太太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放心的笑容。
也许,时代真的不一样了。老一辈的经验很重要,但年轻饶新观念和新方法,也未必全是错的。关键还是在于沟通、理解和相互妥协,一切为了孩子能更好地成长。
回家的路上,珩珩累得在儿童座椅里睡着了,但嘴角还带着甜甜的笑意。乐希开着车,爱琪坐在副驾,乐希妈妈坐在后座看着孙子,车厢里弥漫着一种经过磨合后更加融洽温馨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