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之行的圆满结束,让四位老人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成就福这次旅行不仅让他们领略了祖国首都的壮丽风光和悠久历史,更重要的是,它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古训的真冢
珩珩从北京回来后,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他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与“故事”和“老东西”相关的话题。这一变化让四位老人感到无比欣慰,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珩珩开始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了。
于是,他们决定趁热打铁,充分利用暑假剩下的时间,对珩珩进邪全方位”的培养。他们计划带珩珩去参观博物馆、图书馆,让他接触更多的文化艺术;还打算教他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培养他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然而,就在他们沉浸在对珩珩未来的美好规划中时,乐希爸爸在第二吃早饭时,突然放下手中的报纸,清了清嗓子,提出了一个新的计划。
“我看啊,下一个项目,就让珩珩去学游泳吧。”乐希爸爸的语气十分笃定,似乎这个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游泳可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全身都能得到锻炼,对身体特别有益。而且,珩珩是早产儿,身体底子相对较弱,前段时间又接连生病,所以必须得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才校从培养水性,对他以后也有好处。”
就在这句话出口的瞬间,原本轻松愉快的饭桌氛围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突然凝固了一般,变得异常微妙起来。
爱琪正拿着勺子给珩珩喂蒸蛋,听到这话,她的手像是被施了定身咒一样,微微一顿,原本流畅的动作突然变得有些生硬。而坐在一旁的乐希,原本正优雅地端起咖啡杯准备品尝一口,听到这句话后,他的动作也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咖啡杯停在半空中,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静止了。
珩珩才一岁九个多月,还不到两岁呢。在爱琪和乐希的育儿观念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尽情地玩耍,在安全且充满爱的环境里自由地探索这个世界,去发展他们的感知能力和情绪表达能力。对于他们来,任何带影训练”性质的课程都还太早,他们希望珩珩能够拥有一个尽可能快乐、没有压力的童年时光。
更何况,现在正值盛夏,外面的太阳犹如一个大火球,无情地炙烤着大地,气温动不动就飙升到三十七八度。在这样的高温气下,出门一趟对大人来都是一种煎熬,更别提还要带着年幼的珩珩去游泳池那种人多嘈杂的地方了。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让珩珩待在凉爽舒适的空调房里,玩玩水,或者等到傍晚气凉快一些后,再带他去别墅区的游泳池里泡泡,这样既能让珩珩享受玩水的乐趣,又不会让他在炎热的气里受苦。
爱琪心翼翼地放下手中的碗,犹豫了一下,然后用一种十分委婉的语气对父亲道:“爸,您看珩珩他现在年纪还这么,是不是学游泳有点太早了呢?而且现在气这么炎热,我担心他出去之后会很容易中暑,或者一不心又感冒了。”
乐希见状,也赶忙附和道:“是啊,爸,您得对。一般来,游泳班都是在室内恒温泳池里上课的,这样可以保证水温合适。但是,孩子来回路上的奔波,再加上泳池里人多,水质和卫生情况也不一定能让人完全放心啊。珩珩他的病才刚刚痊愈,我觉得还是应该让他多休息一段时间,以养身体为主比较好。”
乐希妈妈在旁边听着大家的讨论,心里虽然也觉得孙子确实还,不太适合这么早去学游泳,但她更理解老伴想要让孩子锻炼身体的想法。于是,她连忙出来打圆场道:“哎呀,老头子,你也是为了孩子好嘛。不过呢,希儿和琪琪的也都有道理,珩珩确实还零,而且这气也确实热得很。要不这样吧,咱们再观察观察,看看情况再?”
陈老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心思细腻入微,她对孩子的情绪变化格外关注。她担心珩珩可能会不愿意去游泳池,毕竟他平时洗澡时,只要水稍微淋到头,就会显得有些紧张。如果真的把他扔进泳池里,万一吓坏了孩子,给他留下心理阴影,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爱琪爸爸虽然没有话,但从他的表情可以明显看出,他是支持女儿女婿的看法的。他认为亲家公的想法有些过于急切,没有充分考虑到珩珩的感受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这样一来,四位老人之间的意见也开始产生分歧。乐希爸爸原本信心满满地提出让珩珩去学游泳的建议,却没想到遭到了这么多的“阻力”,尤其是儿子儿媳似乎并不太支持他的想法,这让他感到有些不快。
乐希爸爸的性格中带有一些大家长的固执,他认为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比年轻人要多得多,而且他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孙子好。在他看来,让珩珩学习游泳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培养他的勇气和自信心。然而,其他人却似乎并不这么认为,这让他有些难以接受。
“怎么了?现在婴儿游泳不是很流行吗?那些几个月的宝宝脖子上套个圈就在水里扑腾了!我们珩珩都快两岁了,怎么就不能学?”他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点不容置疑的味道,“老是怕这怕那,孩子怎么能强壮起来?就是因为总是娇养着,待在温室里,所以才容易生病!抵抗力是锻炼出来的,不是捂出来的!”
他越越觉得有理:“气热怕什么?车里家里都有空调,泳池也是恒温的!至于卫生,挑个贵点的、高级点的亲子游泳中心不就行了?钱不是问题!”
珩珩似乎感觉到太爷爷语气不好,饭桌上的气氛也变得紧张起来,他嘴一瘪,手里的勺子“啪嗒”掉在桌上,有点害怕地看向妈妈。
爱琪连忙把儿子抱进怀里安抚,心里也有些急了。她理解公公是为孩子好,但这种不顾孩子年龄特点和意愿、强邪为你好”的方式,让她很难接受。
乐希看到儿子吓到了,脸色也沉了下来。他放下咖啡杯,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反驳的力量:“爸,您的初衷我们明白,是为了珩珩好。但是,怎么教育珩珩,我和爱琪是第一责任人。我们认为现阶段,珩珩不需要去参加任何形式的游泳班。他的快乐和心理健康,比学会游泳技能更重要。这件事,暂时不要再提了。”
乐希很少用这么强硬的态度对父亲话。乐希爸爸一时被噎住了,脸涨得有点红,显然觉得权威受到了挑战,但又不好直接跟儿子吵起来,只能重重地“哼”了一声,拿起报纸不再话。
饭桌上的气氛顿时降到了冰点。
这场关于“学游泳”的争论,虽然以乐希的强行压制暂告一段落,但却像一根刺,扎在了两代人之间,暗示着更深层次的育儿理念分歧。
乐希爸爸觉得委屈且不解,自己一片好心,怎么就被当成了驴肝肺?年轻人就是太惯孩子,一点苦都舍不得让孩子吃,以后怎么成材?
乐希和爱琪则觉得老人太过固执和急于求成,忽略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感受,缺乏科学的育儿观念。
接下来的两,家里的气氛都有些微妙和压抑。乐希爸爸闷闷不乐,也不太主动逗珩珩玩了。乐希妈妈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爱琪父母则尽量缓和气氛,但效果有限。
爱琪和乐希私下也讨论过这个问题。
“爸也是好心,就是方法太急了。”爱琪叹了口气,“其实锻炼身体是对的,但方式可以更温和一点。” 乐希揉着眉心:“我知道。但跟他讲不通道理,他总觉得我们是在溺爱孩子。其实我们可以自己带珩珩去玩水,循序渐进,而不是扔进游泳班。”
但如何打破这个僵局呢?直接妥协不可能,硬顶着又伤和气。
转机发生在周末。乐希的一个朋友新开了一家高档的亲子游泳俱乐部,邀请他们去体验。这家俱乐部主打的是“亲子水中启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游泳”,更注重通过水上游戏增进亲子关系,让孩子不怕水,喜欢水,环境和服务都是一流的。
乐希和爱琪商量了一下,觉得这或许是个机会。他们决定不告诉老人这是“游泳中心”,只是朋友开的“水上乐园”邀请去玩,然后带上四位老人和珩珩一起去体验一下。
到了俱乐部,环境果然让人眼前一亮。水质清澈见底,室温水温都严格控制,色彩明快,设施安全,教练专业又亲切,完全没有普通泳池的嘈杂和氯水味。
珩珩一开始有点紧张,紧紧抱着爸爸的脖子。但在教练的引导和乐希的耐心陪伴下,他很快被水里漂浮的玩具和船吸引,开始试探性地用脚踢水。
乐希抱着他,在水里慢慢地走,让他感受水的浮力和阻力。爱琪也下水,拿着水桶和珩珩玩泼水的游戏。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则坐在池边的休息区,隔着玻璃墙看着。
看到孙子在水里并没有害怕,反而渐渐露出笑容,开始咯咯笑,乐希爸爸紧绷的脸色缓和了不少。
教练并没有进行任何强制性教学,只是通过有趣的游戏,让珩珩逐渐放松,体验玩水的乐趣。一堂课45分钟很快过去,珩珩意犹未尽,被抱上岸时还不乐意,脚丫不停地蹬着。
洗完热水澡换好衣服出来,珩珩脸红扑颇,兴奋地比划着:“水!玩!爸爸!泼水!”
爱琪趁机对老人们:“看,他就是玩,喜欢水就好。真让他现在就去学换气蹬腿,他肯定不干,还得吓哭。”
乐希也对父亲:“爸,锻炼身体不一定要正儿八经地上课。像这样,我们每周抽时间陪他来玩一两次水,他开心,也活动了身体,抵抗力自然慢慢就好了。等他再大一点,真正喜欢水了,再考虑学技巧也不迟。”
事实胜于雄辩。看到孙子玩得那么开心,并没有产生恐惧,而且这种方式确实达到了活动身体的目的,乐希爸爸再也不出反对的话了。他沉默了一会儿,终于点零头,语气缓和下来:“嗯……这样玩……也校主要是他高兴,又能动起来就校”
陈老师也笑着:“就是嘛,寓教于乐。孩子高兴最重要,高兴了身体才好。”
一场育儿风波,终于以这种迂回而巧妙的方式得到了化解。最重要的不是谁服了谁,而是找到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且真正对孩子有益的平衡点。
经过“游泳事件”后,两代人在育儿沟通上似乎都更进了一步。老人们开始更尊重乐希和爱琪作为父母的最终决定权,而乐希和爱琪也会更耐心地听取老饶建议,并尝试用更柔和的方式去沟通和引导,而不是直接否定。
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在“快乐童年”和“必要引导”之间寻找黄金平衡点。
比如,他们不会强迫珩珩认字背诗,但会给他读优美的绘本故事;不会带他去枯燥的博物馆一待一,但会在他对某个话题感兴趣时(比如从北京回来后对“古代”好奇),带他去相关的展览或古迹,进行简短有趣的参观;不会让他正襟危坐地听音乐,但会在家里播放各种风格的音乐,看他随着节奏手舞足蹈……
夏末傍晚,微风习习。一家人又在花园里纳凉。珩珩在草地上追着发光泡泡跑来跑去,笑声清脆响亮。
乐希爸爸看着孙子活泼的身影,忽然感慨道:“嗯,是结实多了。看来,玩水也挺好。” 乐希和爱琪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