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北漂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北漂小说 > N次元 > 风雅宋朝 > 第22章 丹心照汗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至元十九年(1282)冬,大都城笼罩在凛冽的寒风郑囚禁在兵马司土牢已四年的文祥,正借着铁窗外透进的微光,在墙壁上刻下新的诗句。突然,牢门铁锁哗啦作响,几个身影出现在门外。

一、 牢狱春秋

\"文丞相,别来无恙?\"

走进来的竟是投降元朝的留梦炎。他身着元朝官服,与这阴暗牢狱格格不入。

文祥头也不抬,继续刻着诗句:\"老夫别后无所恙,唯有此心仍属宋。\"

留梦炎讪讪道:\"丞相何必执迷?大元一统下,此乃命。陛下惜才,若肯归顺......\"

\"留梦炎!\"文祥猛然转身,目光如电,\"尔昔为宋相,今为元臣,可还记得临安城头的宋字大旗?\"

留梦炎面红耳赤,仓皇而退。这样的劝降,四年来已不知多少次。从宋室降君到元朝重臣,从故交好友到门生故吏,客络绎不绝。然而不论是高官厚禄的诱惑,还是酷刑折磨的威胁,都未能动摇文祥分毫。

这日夜里,狱卒偷偷塞进一包东西。文祥打开一看,竟是江南的泥土和几卷《诗经》。狱卒低声道:\"是人们凑钱买的,丞相莫要推辞。\"

文祥手捧故土,老泪纵横。他知道,在这异族的都城,仍有无数人在默默守护着华夏文明的星火。

二、 御前对决

十二月初八,大都皇宫的气氛格外肃穆。忽必烈在大明殿召见文祥,这是最后一次劝降。

文祥戴着镣铐走入大殿,却依然挺直脊梁。他扫视殿内,只见张弘范、留梦炎等降臣分列两旁,个个低头不语。

\"文先生,\"忽必烈开口,\"朕闻先生大名久矣。若肯事朕如事宋,必当中书宰相。\"

文祥昂首答道:\"祥受宋恩为宰相,安肯事二姓?惟愿一死足矣。\"

\"宋室已亡三年,先生还为谁守节?\"

\"国亡不能救,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贰其心乎?\"

忽必烈叹息:\"真忠臣也。\"但仍不死心,\"朕将授你高官,许你重建宗庙,如何?\"

文祥突然朗声大笑,笑声在殿中回荡:\"陛下可曾读过《正气歌》?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满殿寂静。张弘范等降臣俱面露惭色。忽必烈知不可夺其志,挥手令侍卫将他押回牢郑

三、 正气长歌

回到阴暗的牢房,文祥心潮澎湃。他取来纸笔,开始续写《正气歌》最后的篇章。这四年来,这首诗已在狱中修改了数十次,每一字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他想起在江西起兵时的豪情,想起镇江突围时的惊险,想起五坡岭被俘时的决绝。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他眼前浮现出张世杰在崖山血战的英姿,陆秀夫负帝蹈海的壮烈,还有十万军民相随赴死的悲壮。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他仿佛看见岳飞在风波亭的从容,苏轼在乌台诗案后的豁达,范仲淹在岳阳楼上的忧思。

当他写到\"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时,突然掷笔长叹:\"可以无憾矣!\"

这时,牢门轻响,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现在门口——他失散多年的女儿柳娘。父女相见,抱头痛哭。

\"父亲,\"柳娘泣不成声,\"元帝许我等性命,只要父亲......\"

文祥抚着女儿的头,柔声道:\"痴儿,若为父投降,你我虽得偷生,却要玷污了文氏满门忠烈。你愿意吗?\"

柳娘跪地叩首:\"女儿明白了。愿来世仍做文家女。\"

四、 从容就义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大都街头万人空巷。文祥被押往柴市刑场,沿途百姓无不掩面哭泣。

经过大都太学门前时,文祥突然要求停车。他整了整衣冠,面向南方三叩首:

\"臣文祥,无力回,唯有一死报国。陛下、太后、大宋列祖列宗在上,臣来也!\"

围观的太学生纷纷跪倒,哭声震。有人高呼:\"文丞相慢行!\"有人诵起《正气歌》,很快,千万个声音汇成一片,响彻大都上空。

在刑场上,监斩官最后问道:\"丞相尚有遗言乎?\"

文祥朗声道:\"吾事已毕,心无憾矣!\"

他索来纸笔,写下绝命诗:

\"昔年单舸走维扬,万死逃生辅宋皇。

地不容兴社稷,邦家无主失忠良。

神归嵩岳风雷变,气吐烟云草树荒。

南望九原何处是,尘沙黯淡路茫茫。\"

写毕,他整肃衣冠,向南方再拜,从容就义。时年四十七岁。

是日,大都狂风骤起,昏地暗。百姓传言,见有白气贯北斗,三日方散。

五、 魂兮归来

文祥殉国的消息很快传遍下。江南义士冒险收殓他的遗体,发现衣带中藏着一篇绝笔: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衣带赞》随着他的死讯不胫而走,成为抵抗运动的精神旗帜。尽管元朝严禁,但《正气歌》仍在民间秘密传抄。有塾师冒着杀头危险,仍以此诗教导蒙童:\"此乃华夏正气所在!\"

与此同时,在崖山外海,张世杰的残部仍在坚持。听闻文祥死讯,将士们面向北方洒酒祭奠。副将道:\"枢密使,文丞相已去,我们......\"

张世杰望着苍茫大海,沉声道:\"文山虽逝,正气长存。只要海上还有一舟一楫,抗元大旗永不倒!\"

然而不佑宋。数日后,船队遭遇飓风,张世杰拒绝登岸,与座舰同沉于大海。临终前,他命人将战旗牢牢绑在桅杆上:\"让这面旗,永远飘扬在这片海上!\"

文祥的死,张世杰的沉,标志着南宋抵抗运动的最终落幕。但《正气歌》的朗朗书声,已然传遍大江南北。在私塾的诵读声中,在渔民的歌谣里,在义士的密谋处,华夏文明的火种正在悄然传承,等待着重新燎原的那一。

(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