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北漂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正着,作训处的李急匆匆跑进来:“处长,刚接到通知,下午的研讨会提前到十点,部长要亲自参加。”

宋祈年看了眼手表,距离会议开始只剩一个半时。

他立即召集处里人员开碰头会,分配汇报任务。

会议室里,气氛严肃。

宋祈年站在投影前,从容不迫地讲解着改革方案的每一个细节。

当讲到可能遇到的阻力时,他坦诚地:“任何改革都会遇到困难。但只要我们方向正确,就要敢于担当。”

部长认真听着,不时点头。汇报结束后,他特意留下宋祈年:“宋,你这个方案很有见地。不过你要有心理准备,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部长,我明白。”宋祈年坚定地,“只要对部队建设有利,再难我也要坚持。”

回家的路上,宋祈年心情复杂。

部长的肯定让他备受鼓舞,但前路的艰难也让他倍感压力。

推开家门,一股暖意扑面而来。宋晨正坐在地板上搭积木,看见爸爸回来,立即扑过来要抱抱。

“爸爸,你看我搭的坦克!”家伙兴奋地指着自己的作品。

宋祈年仔细端详,积木搭成的坦克虽然稚嫩,但炮管、履带一应俱全。“真棒!比爸爸当年搭的还要好。”

黎书禾从厨房探出头:“今怎么回来这么晚?饭菜都热了两遍了。”

“开了个重要的会。”宋祈年放下公文包,走进厨房帮忙盛饭,“部长对我们的方案很重视。”

黎书禾敏锐地察觉到丈夫语气中的疲惫:“遇到困难了?”

“还好。”宋祈年不欲多言,转而问道,“曦曦呢?”

“在房间写作业。她今要早点写完,好陪你下军棋。”

晚饭时,宋曦果然兴冲冲地拿出军棋:“爸爸,今我们老师讲了甲午海战,我想知道现在的海军是不是比以前厉害多了?”

宋祈年一边摆棋子,一边耐心解答:“现在的海军当然强大多了。我们有航母,有新型驱逐舰,再也不会受人欺负了。”

“就像爸爸的改革方案,要让部队变得更强大,对不对?”宋曦眨着大眼睛问。

女儿的话让宋祈年心头一暖。原来孩子们都在默默关注着他的工作。

深夜,等家人都睡下后,宋祈年又回到书房。

台灯下,他仔细翻阅着基层部队的调研报告,不时在方案上做着标注。

改革不是闭门造车,必须紧贴部队实际。

这时,手机响了,是他在野战部队时的老搭档、现在还在带兵的李营长。

“老宋,听你要搞训练改革?”电话那头的声音一如既往地洪亮,“我们这边刚拿到征求意见稿,有几个问题想跟你探讨一下。”

这一聊就是一个多时。

李营长从基层带兵饶角度,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

挂断电话前,他感慨道:“老宋,你在机关还能这么接地气,不容易啊!”

宋祈年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心想:无论身在什么岗位,都不能忘记基层官兵的需要。这就是他推行改革的初心。

接下来的日子,宋祈年带着处里同志开始了密集的调眩

他们走访了一个又一个基层单位,听取各级指战员的意见。

在某特种大队调研时,大队长带着他们参观新建的模拟训练中心:“宋处,你们方案里提到的模拟化训练,我们已经在尝试了。效果很好,特别是对新手来,既安全又高效。”

宋祈年认真记录着,不时提问:“训练数据怎么采集?官兵反馈如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调研结束已是深夜,他们就在部队招待所住下。同行的年轻参谋张累得直打哈欠:“处长,咱们明还要去装甲旅,要不早点休息?”

宋祈年却打开电脑:“你们先睡,我把今的调研情况整理一下。趁热打铁,印象才深刻。”

张看着处长专注的侧脸,忍不住问:“处长,您为什么对这份方案这么执着?”

宋祈年停下敲键盘的手,沉思片刻:“张,你在机关工作,有没有想过我们写的每一份文件,都可能影响到千千万万官兵的训练和生活?这份责任,重啊!”

这句话让张陷入了沉思。

调研结束后,改革方案进入了最关键的修改阶段。

宋祈年带着全处同志开始了封闭式加班。

有时为了一个细节,他们要争论到深夜;有时为了核实一个数据,要反复打电话确认。

这晚上十点多,黎书禾带着孩子们来送夜宵。

推开会议室的门,只见白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图表,桌上堆着厚厚的资料。

“爸爸!”宋晨挣脱妈妈的手,扑向父亲。

宋祈年一把抱起儿子,脸上的疲惫瞬间消散:“这么晚了,怎么还过来?”

“孩子们想你了。”黎书禾把保温盒放在桌上,“这是妈熬的汤,大家趁热喝点。”

处里的年轻干部们不好意思地站起来:“嫂子,这么晚还麻烦您。”

“别客气。”黎书禾笑着给大家盛汤,“祈年在家常,你们为了这个方案付出了很多。”

宋晨好奇地摸摸白板上的字:“爸爸,这是什么?”

“这是能让叔叔们训练更安全的办法。”宋祈年耐心解释。

宋曦懂事地给每位叔叔递上汤碗:“叔叔们辛苦了。”

看着这一幕,处里的年轻干部们都感动不已。张悄悄对同事:“处长的家人真好。咱们更要努力,不能辜负这份心意。”

送走家人后,宋祈年发现大家的干劲更足了。这个夜晚,会议室的灯一直亮到凌晨三点。

在方案即将定稿的前夕,宋祈年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

来电的是他在军校时的老师,现在已经退休的杨教授。

“祈年,我听你在搞训练改革?”杨教授的声音依然洪亮,“能不能把方案发给我看看?虽然退休了,但还是关心部队建设啊。”

宋祈年立即把方案发了过去。没想到第二一早,杨教授就打来电话,提出了几条极具建设性的意见。

“老师,您这些建议太宝贵了!”宋祈年激动地。

电话那头传来爽朗的笑声:“祈年,你要记住,改革不是推翻重来,而是在继承中创新。部队的好传统、好经验,一定要保留。”

老师的话让宋祈年深受启发。他立即召集处里同志,对方案进行最后一次修改。

提交方案的那,宋祈年起了个大早。他特意换上崭新的军装,对着镜子仔细整理军容。

黎书禾走过来,帮他正了正军帽:“加油。”

机关大楼里,气氛庄重。

宋祈年抱着厚厚的方案材料,稳步走向部长办公室。

在门口,他深吸一口气,轻轻敲门。

汇报进行了整整一上午。

宋祈年从改革背景、主要内容到预期效益,做了全面汇报。

汇报结束,部长当场表态:“这个方案很有价值,原则上同意先行试点。祈年同志,你们作训处立了一功!”

走出部长办公室,宋祈年第一时间给妻子发了条短信:“方案通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