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北漂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地球同步轨道3.6万公里处,淡蓝色的地球在黑暗中舒展,赤道上空的轨道上,10艘夸父级运输舰正缓缓拼接成一个巨大的“银色巨环”——这是地球星环城的“移动预制车间”,由火星新工业谷生产的轻量化合金框架搭建,外层包裹着抗辐射的硫基复合材料,内部划分出模块组装区、质量检测区、人员生活区,像一座悬在太空的“移动工厂”。

“各运输舰注意,距离预制车间最终定位点还有10公里,启动磁暴推进器,调整姿态偏差!”秦思远的声音通过加密通讯频道,传到每一艘运输舰的驾驶舱。他此刻正坐在“马里奥二号”旗舰的指挥台,面前的全息屏幕分割成10个窗口,实时显示着每艘运输舰的位置、速度和姿态数据——为了让10艘舰精准拼接,误差必须控制在0.5米以内,这比火星改造时的轨道设备对接难度高了3倍。

驾驶“夸父七号”的是林薇,她身边坐着刚从培训基地选拔出的优秀学员赵磊。赵磊的手心全是汗,目光紧紧盯着姿态控制仪表盘:“林工,咱们的舰体有点偏左,偏差0.3米,要不要启动辅助推进器?”

林薇没有立刻回答,手指在虚拟面板上滑动,调出轨道气流数据:“是同步轨道的微弱大气阻力导致的,不用开辅助推进器,微调主推进器的角度就校你看,把推进器的偏转角从1.2°调到1.5°,就能抵消气流影响。”

赵磊按照林薇的指示操作,屏幕上的偏差数值从0.3米缓缓降至0.1米,最终稳定在0.05米。“成了!”他忍不住声欢呼,却被林薇轻轻按住肩膀:“别放松,最后5公里才是关键,一旦对接时出现偏差,整个预制车间的结构都会受影响。”

与此同时,梁龙率领的飓风拦截机编队正在预制车间周边巡航。他的头盔显示器上,布满了轨道碎片的红点标记——经过一周的清理,直径>1米的碎片已清除80%,但仍有一些“漏网之鱼”藏在轨道阴影区。

“发现直径5米的金属碎片!距离预制车间30公里,正以10公里\/秒的速度靠近!”编队队员的声音带着急促。梁龙立刻操控拦截机转向,念动力瞬间覆盖碎片:“你们继续警戒,这玩意我来处理!”

拦截机像一道银色闪电,朝着碎片飞去。5米长的金属碎片是废弃卫星的残骸,表面布满锈迹,在太阳光下泛着暗淡的光泽。梁龙没有用激光武器——担心爆炸产生的碎片会波及预制车间,而是激活念动力,在碎片周围形成一道无形的“力场”,硬生生改变了它的飞行轨迹。碎片擦着预制车间的边缘飞过,朝着地球大气层的方向坠去,最终会在进入大气时燃烧殆尽。

“搞定!”梁龙松了口气,擦了擦头盔里的汗水,对着通讯频道喊道:“秦工,周边碎片已清理干净,预制车间可以放心对接!”

秦思远的声音传来:“谢了龙,你再盯1时,等预制车间拼接完成,你们再返航。”

上午10点,10艘夸父级运输舰终于抵达预定位置。随着秦思远一声令下,每艘舰的腹部伸出6根“合金对接臂”,像机械触手般朝着相邻的运输舰伸去。对接臂的末端装有精密传感器,能自动识别接口位置,误差≤0.01米。

“夸父一号”与“夸父二号”对接成功,传来“咔嗒”的机械咬合声;“夸父三号”与“夸父四号”的对接臂精准插入接口,密封舱门自动闭合;林薇驾驶的“夸父七号”与“夸父六号”对接时,赵磊紧张地盯着屏幕,直到对接成功的绿灯亮起,才彻底放松下来。

1时后,移动预制车间完成最终拼接。从太空望去,这个直径2公里的“巨环”悬浮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外层的硫基复合材料在太阳光下泛着淡蓝色的光泽,内部的灯光逐渐亮起,像一颗镶嵌在轨道上的“银色明珠”。

“移动预制车间组装完成,各项参数正常!”预制车间指挥官的声音在通讯频道里回荡,“模块组装区已准备就绪,等待首批硫基模块送达!”

当下午,首批20段硫基模块从火星新工业谷灾。每段模块长50公里、宽3公里、厚200米,由夸父级运输舰拖拽着,缓缓靠近预制车间。林薇和赵磊所在的团队,负责第一段模块的对接——这是地球星环城的“第一块砖”,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模块距离预制车间100公里,启动激光定位!”林薇下令。预制车间顶部的激光发射器射出一道红色光束,精准击中模块的定位点,屏幕上的对接路径图瞬间生成。

赵磊操控着预制车间的“重型机械臂”,缓缓抓住模块的两端。机械臂的表面包裹着防滑的硫基材料,能牢牢固定住模块,同时避免损伤模块表面。“模块已固定,开始向对接点移动!”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但动作却异常稳定——这是他在培训基地练了上百次的动作,早已刻进肌肉记忆。

模块以1公里\/分钟的速度向预制车间移动,期间几次遇到微弱的轨道气流,林薇及时微调推进器,确保模块始终沿着预定路径前进。当模块距离对接点还有10米时,秦思远的声音突然传来:“检测到模块右侧的推进器参数异常,推力下降10%,注意调整平衡!”

赵磊心里一紧,立刻查看模块的推进器数据——果然,右侧推进器的电流不稳,导致推力不足。他没有慌乱,按照培训时学到的应急预案,启动了模块的备用推进器,同时调整机械臂的受力角度,用机械臂的力量弥补推进器的不足。

“偏差控制在0.5米以内!”林薇盯着屏幕,手指悬在应急按钮上,“再靠近5米,准备对接!”

模块缓缓靠近预制车间的接口,机械臂精准地将模块对准接口。当模块与预制车间接触的瞬间,接口处的“自动锁死装置”立刻启动,100个合金锁扣同时咬合,将模块牢牢固定。密封舱门缓缓闭合,内部的气压开始平衡,屏幕上弹出“对接成功”的绿色提示。

“成功了!第一段模块对接成功!”赵磊激动地跳了起来,却因为失重飘在半空,林薇笑着把他拉回座位:“别高兴太早,后面还有19段模块要对接,咱们得保持状态。”

接下来的12时里,林薇和赵磊的团队配合其他组,陆续完成了20段硫基模块的对接。这些模块在预制车间的外侧,形成了一条长1000公里的“轨道雏形”,像一条银色的丝带,环绕在地球同步轨道上。

秦思远在“马里奥二号”上看着实时画面,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调出模块的检测数据:对接误差全部≤0.3米,模块的结构强度、抗辐射性能、推进器参数均符合设计要求。“李总,首批模块对接完成,地球星环城的第一部分已经立起来了!”他拨通了李扬的通讯。

李扬此刻正在火星龙兴市的移民安置区视察。他站在一片刚平整好的红土地上,身边是负责基建的工程师,远处的推土机正在清理石块,准备建设新的住房。“好消息!”李扬的声音带着兴奋,“火星这边也在加快进度,新城区的10万套住房已经开工,下个月就能交付第一批。等地球星环城的半环建成,咱们就能启动首批移民输送了。”

挂了通讯,李扬望着远处的红土地,心里充满期待。他想起昨收到的移民申请数据:截至当,申请火星移民的家庭已达230万户,涉及人口700万,其中像王建国那样的家庭占了60%——他们大多是农民、工人,渴望在火星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一个安稳的家。

“一定要加快进度。”李扬对身边的工程师,“这些移民等不起,火星的荒地也等不起。咱们要让他们知道,地球星环城在建,火星的家也在准备,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能带着家人,踏上火星的土地。”

同一时间,地球内罗毕的移民集散中心,王建国正拿着手机,看着新闻里“地球星环城首批模块对接成功”的画面。6岁的儿子凑过来,指着屏幕上的银色轨道:“爸爸,这就是能送我们去火星的环吗?”

“对。”王建国摸了摸儿子的头,眼睛里满是希望,“等这个环建好了,咱们就能很快去火星,种你的会发光的树,还能有自己的房子。”

儿子兴奋地抱住王建国的腿:“太好了!我要在火星的院子里种好多树,比地球的还多!”

王建国笑着点头,心里却有些激动。他想起半年前第一次来集散中心时的焦虑,想起排队时的煎熬,而现在,地球星环城的建设每都有新进展,火星的住房也在加速建设,他和家饶梦想,终于不再遥远。

深夜,地球同步轨道的移动预制车间里,灯光依旧明亮。林薇和赵磊正在检查刚对接好的模块,赵磊拿着检测仪器,仔细查看接口处的密封情况:“林工,所有接口的密封性能都达标,没有漏气,抗辐射涂层也完好。”

林薇点头,走到观测窗口前,望着下方的地球。夜色中的地球像一颗蓝色的宝石,城市的灯光在地表形成一条条金色的丝带,而在她的身边,银色的模块延伸向远方,像一条连接地球与火星的“希望之路”。

“明还要对接30段模块,早点休息。”林薇拍了拍赵磊的肩膀。

赵磊却没有动,目光盯着模块的方向:“林工,你等地球星环城建成,咱们能亲自送移民去火星吗?我想看看他们到了火星,住进新家的样子。”

林薇笑了:“会的。咱们现在搭建的,不只是轨道,更是移民的希望。等全环建成那,咱们一定能看到他们带着家人,笑着踏上火星的土地。”

当晚上,秦思远在地球星环城的建设日志上写下:“第1周,移动预制车间组装完成,首批20段模块对接成功。地球星环城的骨架,已在3.6万公里的高空,打下第一根桩。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将继续攻坚,为3000万移民,为火星的新生,拼尽全力。”

日志的下方,附着一张照片:黑色的太空中,银色的模块与蓝色的地球交相辉映,预制车间的灯光像星星一样闪烁,远处的飓风拦截机编队仍在巡航——这是地球星环城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也是人类从地球走向火星的又一个坚实脚印。